2024年11月09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专题 > 医务室
预防新冠肺炎及各种传染病
作者: 佚名                          浏览:次             发布时间:2020-08-31 17:31:24
字体大小:
转眼,暑假马上结束,又进入了开学倒计时,各种病毒、细菌也“不甘寂寞”簇拥而至,疾控君温馨提示应警惕新冠肺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足口病、乙脑、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及流行性出血热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防范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保护身体健康,对群众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健康提示: (1)无论是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入境还是从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陕返陕人员,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和健康管理工作。 (2)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肉联厂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应注意场所通风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监测等工作,严防从业人员带病上班。 (3)群众应科学佩戴口罩。提倡随身携带口罩,在人流密集、空间密闭/半密闭的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小于1米),建议佩戴口罩。 (4)学会正确洗手。戴口罩前后、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触摸公共设施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等均要洗手。 (5)减少聚餐和聚会。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活动,如密闭网吧、酒吧、KTV等。 (6)做好居家清洁消毒。家中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半小时;居室正常情况下保持清洁即可;分体式空调要清洗消毒后才使用,集中空调要由专业人士清洗消毒后规范使用。 (7)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症状,尽早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如有发热,需前往发热门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月恰值各大中小学校相继开学,入学后因新感染源的介入、易感人群聚集等原因,将增加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应警惕学校聚集性病例的发生。 健康提示: (1)加强学生新冠肺炎、常见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针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流腮、水痘等,应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2)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病愈返校制度、疫情报告、消毒制度等各项防控措施,保持教室、宿舍等的通风换气,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着重防范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3)学校应注意饮水安全,在开学前对供水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检查,对水质进行采样送检,正规机构检测合格方可饮用。 (4)学校应注意食品安全,在开学前对食堂等关键部位进行拉网式排查,不留安全隐患。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除此还可通过接触病人或通过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疱疹液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等感染。患者主要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会发展为重症病例,极少数也可出现死亡。 健康提示: (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一定要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还应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六步洗手法”。 (3)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5)一旦出现如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院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常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每年的7-9月是我省乙脑主要的流行季节,随着9月份大中专院校开学,将会有来自非疫区的新入校学生,发生乙脑的风险将会增加。 健康提示: (1)乙脑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均可用于8月龄以上的儿童及成人。推荐新疆、西藏、青海等非疫区来陕的大一新生以及非疫区前来务工或旅游者在“知情、自费、自愿”原则下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或2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 (2)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用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 (3)注意家庭和畜(禽)舍卫生,清除可能蓄积有蚊幼虫孳生的各种水体,及时清理花盆的托盘积水。 (4)外出活动时避开蚊虫喜好的阴暗隐蔽环境,穿上浅色的宽松衣裤,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 (5)一旦出现乙脑疑似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其潜伏期短,突然发病,且发病多与某种食物有明确联系。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同时应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2)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腐烂变质的原料。食品从业人员应严格执行卫生制度,注意个人卫生,保证食品安全。 (3)在外就餐时,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要采摘、捡拾、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及不认识的野生菌类和野果;尽量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不吃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使用,需彻底加热。 (4)进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样大便。菌痢全年都有发生,夏秋多见。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学校、托幼机构和工地等集体用餐场所,容易引起暴发疫情。 建议: (1)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是防止“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食物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手卫生,生熟要分开,不喝生水、不食用腐烂不洁食物。 (2)注意环境卫生,餐具及时洗净,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消毒。保持厨房干净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防止苍蝇、蟑螂和其他动物污染食品。 (3)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或社区多名成员同时出现症状,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西安市周边区县高校集中,是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高发地区,随着9月大中专院校开学,将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入校学生,出血热发生的风险将会增加。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尽早前往所在区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积极接种出血热疫苗。 (2)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3)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救诊。
新闻推荐